专访:严介和有没有猫腻
严介和,1960年生于江苏淮安。有“全球华人第一狂人”、“财富黑马”、“中国厚侍员工第一人”之称。在国内首创BT模式,被誉为“中国BT模式鼻祖”。苏太华系创始人,《新论语》总撰稿人,太平洋商学院院长。
经济观察报:1995年注册太平洋工程公司时,你连设备和现金总共加在一起才4000万元,而到了2005年,你个人的财富就达125亿元。相信你也知道,外界有观点认为,太平洋建设集团的BT模式可能蕴藏着“灰色交易”。你的解释呢?
严介和:我们公司主要采取两种模式运营,一是购,一是BT模式,并购亏损国有企业只是增加了公司资产量并没有给公司带来财富的增长,公司95%以上的利润来源于工程,而工程项目最主要就是BT模式。
以包头120亿元的项目来分析吧。这120亿项目分6年建设,每年做20亿 元的项目,然后和政府签约4年还清,每年还25%。
第一年干20亿的工程,我们只需要投10亿元即可,其它可以通过供应、分包等来解决;
第二年再干20亿的工程,此时只需要投5亿即可,因为政府第一年需要还贷20%-25%;
第三年再干20亿的工程,此时不需要再投资,因为有政府第一年和第二年每年20%-25%的还贷;
第四年再干20亿的工程,此时非但不要投入,反而有了5亿元的收入了,(20%-25%)×3-10=5亿;
第五年再干20亿的工程,这一年政府还款20亿元,再扣除投入的10亿元,约有10亿元收入;
第六年再干20亿的工程,这一年政府还贷的钱就更用不完,可以投资去做其它的事情去了。
……
这种模式类似于滚雪球,越滚越大。政府和我们签的合同大都是5-8年,当然越长越好,我们是用政府的应收账款(3-4年后政府的钱)去做未来的业务,即便是领导变了,也不影响计划的执行。
经济观察报:BT模式一般要求总承包方至少要有30%自有资金,而太平洋建设公司手中的定单总额高达2700亿元,依靠目前集团100多亿元的自有资金如何去运营呢?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针对BT模式的.法律法规出台,外界有人士认为,这一模式正是钻了法律空子。
严介和:首先,这些定单不是马上要求完成。现在我们在海南、内蒙等地还签了一些新的定单,总量会更大。
从上述模式当中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要完成5000亿元的定单,自有资金有50亿元即可,这个比例约在1%左右。所以,我们不会存在资金难题。目前,我们在银行的贷款才3个亿,并且很多国外大机构和银行想给我们贷款都被拒绝了。我们本身不缺钱。
经济观察报:你并购的这些国有企业目前的状况如何?这些被收购的企业目前如何维持日常的经营?他们对整个集团公司的贡献是多少?
严介和:我们采取零资产收购,但收购之前,一般而言,集团会先投入约3000万元,甚至更多的资金使企业正常生产和运营,之后就让企业滚动发展了,总不能老占用工程主业的资金吧。
我们收购了31家国企,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能回收成本,他们什么贡献也没有,我们只有付出。
所以我建议董事会,主张退出29家企业,留下两家,一个是苏红酒业,一是纵横国际。就苏红酒业来说,一年生产几十天就可完成全年的产量,而公司投入近3000万元,到现在300万元都回收不到。纵横国际的投入更不是能以千万计算的,我们要的是良好的口碑和社会效应。
如果非要说到对集团贡献的话,除了资产总量得到扩张,在相关业务上间接支持集团外,另外一块就是债务利润,比如100亿负债,银行收不回,我们不超过40亿元就解决了,那么,这60亿债务利润就产生了。
经济观察报:我们发现,零收购的国有企业位置都处于当地黄金地段,价位在100万/亩左右,而贵公司收购之后都会把企业搬迁到10万元/亩以下的经济开发区。请问,这其中可有生意做?
严介和:以镇江华龙管道为例。在“退城进区”之政策下,挂牌前,是以工业土地出让,这里按40万元/亩,总共实收4800万元。其后,以商业土地挂牌出让,约120万元/亩,溢价80万元/亩,按照“政府八我二”来分,我们实收不到2000万元,这样不合算。所以我们得重新和政府谈判,起码在溢价部分按五五分成,我们才可能持平。
这笔账这么算:搬到开发区后,新土地需要资金1000万元,道路厂房等2000万元,生产设备及人员成本等需要6000万元,搬迁费用共需要1个亿,如果按其后的溢价部分“政府八我二”的政策来算,我们还需要再投入4000万元。
经济观察报:从近年太平洋建设集团的模式看,在某个区域内,你们有一个大的国企重组行为,就会拿到一个大的市政工程项目。那么你们是否以牺牲并购国企的代价来获得工程的高额回报?是不是可以认为两者有因果关系?
严介和:关系不大。收购企业的目的有三,一是从壮大资产总量来考虑;二是表明自己不是包工头而是企业家;三是社会效应。工程项目都是当地政府主动找到我们的,这顺序不能反,所以我们没有猫腻,这才叫做阳光下的利润。
【专访:严介和有没有猫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