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条款的效力
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对股东转让股权的限制或者禁止必须在公司法明确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其所作的限制性或者禁止性规定对当事人不具有强制法律效力。
(一)股权转让自由原则与公司章程限制或者禁止性规定之间的冲突
股权转让自由原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公司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由于股权转让自由原则不仅保证了资本市场资源的高度流通性,同时也强化了公司管理的效率制度。因此,几乎所有国家的公司法对其都加以了充分肯定。为了适应一些公司本身的属性要求(例如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以及防止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从事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各国公司法和证券法对股权转让往往也作了一些限制性的规定,诸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为股票发行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在该股票承销期内和期满后六个月内,不得买卖该种股票。”等。由于这些限制性规定与股权自由转让原则规定处于同一立法层面,因此本身操作上并不会造成权利冲突问题。从司法实践来看,造成与股权自由转让原则相冲突而导致纠纷案件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与公司章程自身所作的限制性或者禁止性规定。
(二)理论与实务界观点评论
面对因公司股东违反公司章程关于股东转让股权的禁止或限制性规定向他人转让股权而产生的大量纠纷案件,摆在人们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认定公司股东违反公司章程中关于股东转让股权的禁止或限制性规定而与他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对此,理论界与实务界存在不同的观点。理论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公司章程在公司法规定之外设定的对股权转让禁止性规定和限制性条件是无效的,仅违反这些规定,不影响股权转让的效力。理由是,(1)股权自由转让原则是现代公司制度的灵魂,各国公司法都明确宣示股东享有转让股权的权利和自由,只在少数例外的情况下对股权转让规定了一些条件。从《公司法》的规定来看,我国对股权转让采用的是“法定限制主义”立法模式,不允许公司以章程形式对股权转让加以限制。(2)公司法在总体上呈现出强制法的特征,有关股权转让条件的规定,关系到股权转让自由原则的实现,属于当事人不得变更的强制性规范。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公司章程虽然不能作出禁止股权转让的规定,但在公司法规定之外对股东转让股权设定特定的条件,符合合同自由原则,违反这些规定的股权转让合同应当无效。这种观点的立论依据主要是公司的合同理论,即公司是许多自愿缔结合约的当事人、股东、债权人、董事、经理、客户之间的协议,参与公司的有关各方在塑造他们之间的合约安排时应当是完全自由或者原则上是自由的。
司法实务界对此问题的观点则比较温和与统一,一般认为“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对股权可转让性从本质上有不同的要求,各国公司法对股权转让的限制程度存在差异,各个公司的章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性规定五花八门,对于违反章程有关的限制性规定进行的股权转让的效力,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
理论研究最终要回归于实践。从社会实践来看,理论界的两种观点过于偏激,司法实务界的观点则相对比较科学。这可以从我国新修改后的公司法有关股权转让规定中可以得到验证,修改后的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作了不同的规定。在下文中,笔者将根据新修改后的公司法有关规定以及结合相关公司法理论来对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两类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影响
资合性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公司对股东个人身份、地位并不计较,任何承认公司章程,愿意出资一股以上的人,都可以成为公司股东”。股份公司的资合性决定了股份公司股权的高度可流通性。“股东权转让自由的原则乃为股份公司的本质要求,因此该原则应当解释为强制性法律规范中的效力规定,凡是违反该原则、限制股东权自由转让的公司章程条款、股东大会决议、董事会决议应归于无效。”所以,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外,任何人不得限制股东权利的自由转让。我国新修改后的《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限制采取了这种法定限制主义的立法模式。《公司法》在充分肯定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自由转让原则的前提下(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股东持有的股份可以依法转让。),第一百四十二条对发起人和公司董事、监事以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转让作了一些限制性规定。其中特别授权公司章程可以对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作出其他限制性规定。
授权公司章程可以对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作出其他限制性规定是公司法修改后新增加的条款之一,它的出现对于解决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违反公司章程限制性或者禁止性条款转让股权的行为效力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法律意义。章程虽然是发起人或者原始股东的意思自治表示,从私法角度来看,理应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但是如果撇开公司法规定来纯粹谈公司章程的效力是不科学的。“法治对于股东自由的保障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股东创设一个确受保护的私域,即设定股东的`基本权利;其二,防止公司当事人侵害股东权利的行为;其三,防止公共权利侵害股东权利的行为。”因此,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对股东转让股权的限制或者禁止必须在公司法明确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其所作的限制性或者禁止性规定对当事人不具有强制法律效力。
根据修改后的公司法规定,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违反公司章程中关于股东转让股权的禁止或限制性规定而与他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认定,应作如下四种情形区分:第一,如果股东违反公司章程所作的禁止性转让规定的,但没有违反公司法限制性和公司章程依法可以所作的其他限制性规定,转让合同有效;第二,如果股东违反公司章程中公司章程对公司法本身对股权转让所作的限制性规定的重声条款的,转让合同无效;第三,如果股东为公司董事、监事或者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其违反了公司章程依据公司法授权条款而对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作出其他限制性规定的,转让合同无效;第四,如果非公司高层管理的股东违反公司章程的限制性规定,但不违反公司法限制性和公司章程依法可以所作的其他限制性规定,转让合同一律有效。从上面的四种情形可以看出: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股权转让不得禁止,只能限制,而且这种限制必须依法进行,否则对相关股东以及第三人也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
【股份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条款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