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不能只是为了融资
“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这个句子自其出生开始就注定要成为当下了流行语。政府鼓励并倡导创新创业,群众思考并参与创新创业,一时间,茶余饭后,满屋子满大街的人们都在说创新创业,都在架构概念筹划项目;相应的,写字楼里、居民屋里乃至路边摊上,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投资公司忙活着找项目看项目审项目,偶尔,也会忙交割。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创业,不能只是为了融资,更多创业指导请关注应届毕业生创业网。
创业者中,投资人里,嘴里最常提及的一个人是Jack马;微信圈里、网站微博中,最常见的论点是“马云当年吹的牛都实现了”之类,意在鼓励创业者们胆子要大、眼光要远、概念要新。有一类新闻最引人注目,每当这种新闻发布,可令在创业路上摸爬滚打的创业者们血管膨胀、信心满满,那就是“某某公司获得某某投资机构几千万美元的融资”,几乎每个创业者都深切的渴望获得凯雷、IDG等大鳄们的投资,或者称之为“背书”,于是乎,创业者获得投资俨然成为判断创业成功与否的硬指标。
创业真的就是为了融资么?融了资就真的能够创好业么?审视并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弄清楚什么是创业。创业首先是创造价值,不是创造概念。价值是什么,价值是对人类有实实在在用处的存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价值的基础是劳动,没有凝结劳动,就没有价值。
概念是什么?概念是一种思维方式,用以反映对象本质,概念本身无法交换,不能成为商品。创造价值的过程本身就是通过劳动生产产品的过程,产品可供交换实现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创造概念的过程是一种思维活动,并没有超出意识形态范畴而进入生产环节,因而,创造概念本身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这就是为什么立足价值创造的创业者即使不能获得融资依然能够存活下去,而创造概念的创业者离开了融资就寸步难行,因为概念不能成为商品无法通过交换获得对价,没有对价就没有企业生存所必备的资本。
价值创造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创造概念可以是一瞬间的爆发,可以是一念之间的想法,还可以是臆造一大堆生僻词语自话自说。价值创造容不下急躁,因而急躁的人创造不了价值或者说急躁的人在平复下来之前创造不了价值。
创业者中,有人足不出户投资人却纷至沓来,有人四处奔波口若悬河却无人问津,根本区别就在这里:因为价值创造在短期内得不到什么回报或者说得不到动辄数千万的回报,很少有创业者坚守价值创造的界域,盖因这个暴躁的环境冲击之故;为了追求“速度”,放弃坚守的创业者们开始转向创造概念的路子,希望通过五花八门的概念获得投资人的青睐,确实有少部分人通过这个路子获得了投资甚至差点创业成功,但是绝大多数死在了创造概念的路上;在资本市场投资兴起伊始,市场本身的各种不成熟因素“成就”了一大批概念创造者,有的甚至赴美上市成功,不过现在看来依然死的很惨或者即将死的很惨;资本市场日渐成熟了,有的创业者却没有能跟着成熟,依然沉浸在前人通过概念创造获得“成功”的“兴奋药剂”中,终日奔赴各种“培训会”、“总裁班”、“项目洽谈会”、“路演会”,成天钻天打洞寻找某某投资大拿的手机号微信平台,若有一天获得了见面的机会,他们会近乎偏执的“陈述”其宏伟蓝图,除了不能把太阳和月亮合并之外,其他的无所不能,俨然就是救世主,结果是把投资人整蒙圈了;此时,如果投资人质问或揭示其空想之处,他们立即会拿Jack马创业之处的壮志凌云豪言壮语来麻醉自己。
创业为了融资,这个思路本身没有错,但是创业万万不能只为了融资。创业之初,创业者们钻木取火,融资后,创业者们攻城拔寨开疆拓土,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可是有人不这么想不这么做,而且这类人还真不少:通过一大堆概念和经过“包装”的财务数据获得投资后,过河拆桥暗度陈仓腾挪转移,资本没有进入公司注册资本金也没有进入公积金,或者资本进了公司后百转千回的又出来了在进入创业者或叫创始人的腰包,此乃恶之极致。
另外一部分人倒是没有如此恶劣,获得投资后,财大气粗挥金如土,创造价值的事情一件未做,炒作概念渲染气氛的事情一掷千金,投资人的钱就这样被他“征收”,这么做不是创业者希望的,甚至也是创业者极不情愿看到的.结局,为什么就这么做了呢?在思想根基上出了问题,偏离了价值创造的追求,沉迷在概念创造等游戏带给他们的短暂而高度兴奋的快感中。这就是融了资不一定能创好业的根源之一。
创业与融资的实践中,不得不提的两个事件是“几亩田”和“余课表”。两件事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都不是纯粹的创造概念而是具有价值创造的基因,换言之,如果认真创他们的业,还真能在各自领域有所作为;二是都具有创造概念忽悠大众的极高天赋,一个可以亩产几万斤(比大跃进时期厉害多了),一个可以发几亿红包给员工(话说股东会不决议他个人无权这么做,否则可能违法甚至涉嫌犯罪哦)。两件事又有细微的差别,“几亩田”中,创业者通过“包装数据”“创造”价值表象,导致东窗事发;“余课表”里,创业者并未触及价值表象而是夸大个人形象甚至希望炒作个人形象来实现一些目的,因“口无遮拦”而破败。严格意义上讲,这两件事的主角都只能算创业失败而并未违法犯罪,与下面的故事相比,社会危害性并不大。
以P2P为标志的互联网金融的高温爆红了一拨人,造福了一拨人,还烤死了一拨人。几张桌子、几台电脑、几个人员、一个网站,再加人手一盒title(基本都是董事总经理或投资副总裁以上级别)吓死人的名片,公司就可以“运转”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老大爷老大tm棺材本想方设法的掏出来,帖广告、发传单、发微信、打电话,手段多种多样,目标殊途同归;过期无法兑付时,砸玻璃、砸桌子、报公安,没跑掉的创业者多在铁丝网内反省,跑掉的在世界某个角落睁大焦虑的眼睛“静观”国内风云变幻。
如果从创业本质要求的角度出发,这样的人所做的这样的事情根本不是创业,而是实实在在的诈骗,只不过诈骗的工具是互联网平台,所利用的“机会”是国家无法及时针对互联网新鲜事物立法的滞后性,植根于人民日益丰富的物质基础里,披上创业创新的外衣,“传递”投资理财等高大上的词汇,资金就源源不断的来到互联网平台上了,过不了多久,就从这个平台上“溜走”了。
这类人自己把自己描述成资本市场参与者,偶尔也讲一两句英文叫GP(将平台资金挪用给他人时也当过LP)。当警察来敲门,他们往往还认为自己在“创业融资”,某些时候在某些警察面前,这个说辞还真就把警察叔叔给“劝退”了,转身对报警求助的受害人撩一句“经济纠纷去法院吧”,群体的事件自焚事件爆炸事件就这样来了。大多数时候大多数警察面前,这样的“创业者”跑不掉,可是“融来的资”已经不知所踪,于真正的小投资人(被忽悠出钱的人)而言,结局是那么的无助、无奈,甚至有些凄凉。聊完魔鬼再来看看天使。
创业者融资,最先遇到的是“天使”。不知道是基于天使投资退出失败案例统计数据分析,还是纯粹从天使投资概念功能之演绎,不知何时,天使投资人们开始“习惯”了“一个项目的成功退出弥补其他无数项目失败而造成的资金缺口”这样的投资逻辑。或许正是这个逻辑,不设对赌条款,不设业绩要求,不参与经营管理,“放纵”了几乎超过80%的创业者,他们获得了天使投资之后便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事后,投资人往往还以“投资就是投人认准就不干预”来宽慰自己。
与之相对,另外一类“天使”就“精明”多了,他们在决定投资某个项目之前,就已经找好了A轮投资人(本质是接盘人,天使退出的保障),因此,天使们再也不用担心创业者的“业绩”了。既然是天使,自然两者都不会是罪恶的使者,但也算不上正义的化身,在商言商,于合法范畴内谋求利润或放弃利益,都不为过。
【创业,不能只是为了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