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清华毕业生辞去高薪工作创业 成立“外卖”公司
三年前,三个创业的年轻人加班很晚,突然想吃外卖,在网上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满意的外卖信息,他们灵机一动:“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做一个呢?”
这个“灵机一动”变成了现在的“外卖库”,一个搜罗外卖信息的网站,最近还推出了外卖库APP。到目前为止,外卖库收录了北京外卖近8000家,提供了外卖菜单、电话、地址等详细信息,让想吃外卖的人随时随地都能下单。
这三个年轻人就是外卖库的创始团队:孟超、赵珏映和罗晟,现在分别担任外卖库的CEO兼总裁、市场副总裁和产品副总裁。
一起做点什么
外卖库的创始团队颇为惹眼,他们三个都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孟超是2006清华土木工程系的硕士毕业生,赵珏映是2006年生物系的本科毕业生,罗晟则是2009年机械系的硕士毕业生。
三个不同年龄、来自不同院系的年轻人结缘于清华大学对外交流协会(简称ASIC),孟超正是ASIC的创始人及首任会长,而赵珏映是ASIC的首批会员及第二任会长,罗晟也曾在ASIC担任部长。
作为创始人的孟超,将这个学生团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点一点建立起来。在他的带领下,ASIC进行过外事接待(比如丹麦首相及惠普总裁)、组织过境外交流访问。在共同的工作中,孟超与赵珏映、罗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既然大家做事这么合拍,以后是不是可以一起做点什么?”孟超这样提议。
于是,“一起做点什么”的想法为他们后来的创业埋下了种子,这个种子在2009年开始生根发芽。
到底做什么项目,一开始目标并不明晰。当时他们三个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比利时,一个在香港,虽然有各自的工作要忙,每周还是会抽出时间开两次电话会议,“我们列了好多种可以做的事情,逐个讨论分析。”这样讨论了半年之后,他们辞掉了原先的工作在北京相聚并开始进行尝试,他们做过管理咨询、做过旅游项目、做过设计、贸易。直到2010年那个想吃外卖的夜晚。
创业过程是一种收获
孟超2006年毕业后直接留在了清华大学基建部工作。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份又稳定又体面的工作,但是孟超做得并不是特别开心。“读书的时候比较活跃,在事业单位的体系里不太习惯。”孟超回忆说,于是他下定决心,到09年三年合同期满,他便辞职创业。
但是这个决定遭到了孟超父母的反对。“我父母认为,你现在有车有房有家庭,你还要什么呢?我的观点刚好相反,我现在有车有房有家庭,我还怕什么呢?”为了说服父母,孟超做了将近半年的思想工作。
赵珏映则原先在宝洁香港区客户生意发展部任大客户经理,罗晟曾在IBM做大客户销售,为了创业,都辞掉了高薪的工作。
对于创业,孟超说:“创业当然有风险,但是最差的结果无非就是创业失败、公司关门、资产赔光,但是至少我很努力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人生是一种体验,创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创业是很苦,但是好多事情你不做你永远不知道,我还年轻,安稳的时间有的是,而创业,错过了这个时机可能就永远错过了。”
先跑起来
说到外卖订餐,外卖库并不缺少竞争对手,比如美餐网、饿了么、外卖网等等。但外卖库与它们有个最大的不同,其他网站的模式是在线查询、在线下单,外卖库则是在线查询、电话下单。为什么不支持在线下单?孟超有自己的考虑。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几家外卖网站如今的规模大小相差无几,谁能快速获得尽可能多的用户,谁就更有可能脱颖而出。
“如果做在线下单,有的商家你没有跟它打通订单系统,你就不能把它收录进来,用户来了一看,没有想要的那家,就可能走掉了。”孟超认为,另一方面,没有在线下单业务,则不需要在与商家的系统关联上进行投入,有利于轻装上阵,“先跑起来,回头再加。”在线下单仍在孟超的考虑之中,从支持一部分合作商户在线订餐开始,逐渐扩大到所有商户,但是这个目前并不是外卖库业务的重点。
重点还在外卖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上。外卖库创立之初,公司员工用扫街的方式,一家一家地找饭店的外卖菜单,再收录整理。这是个体力活,靠这种笨办法,两年时间内,他们将收录商家数从零做到6000多。
不过最近刚刚推出的外卖库APP帮了他们的大忙。用户的手机安装了外卖库APP后,可以自行拍照上传外卖菜单,再由工作人员审核通过。短短的时间内,商家数量增长值将近8000,赵珏映介绍称,现在单就审核用户上传菜单这一件事,已经让他们忙疯了。
目前这个10人左右的小团队在海淀区双榆树的一套公寓里面办公,他们去年获得了来自天使湾创投的天使投资,目前正在寻找新的融资。
【三个清华毕业生辞去高薪工作创业 成立“外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