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创业经历材料四则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创业活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表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软件创业经历,希望能帮到你。
软件创业经历篇一
去年,也就是2015年5月1日。我从中国移动辞职,因为我是在我们县城里的移动上班,工作是找关系进去的。工作了一年多吧。实在是不想呆下去了,因为公司里的人总是勾心斗角,我从小在农村家庭长大,思想很单纯,哪里会和别人玩心眼,我实在是受不了这样的工作,所以。我决定辞职。辞职之后便在家里休息,想着该干什么工作,又想其实哪个单位都一样,所有的人都是为了升职而勾心斗角。一时间我厌倦了给别人打工。我觉得我不适合上班给别人打工。
偶然的一天,在网上看电视剧,主人公说的一句话:现在网络购物还是潮流,谁还去逛商场呀。一时间,我觉得我能不能也开一个网店,自己创业呢。这样没有人和我玩心眼,也不会勾心斗角,也不用看领导的眼色行事。说干就干,我是一个急性子,想起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来不考虑之后的事,都是想一步做一步。关掉电视就开始搜索怎么开网店之类的。说实话,我只在网上买过东西,卖东西还真从来没有想过。在百度上偶然看到了一个叫李杰老师的淘宝创业历程,看李杰老师的介绍,也是湖北人。可能也是这一点吧,我把李杰老师的创业历程一字一句都看完了,看完后我对李老师非常敬佩,李老师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靠自己努力坚持的结果,看了之后,便加上了李杰老师,由于我是急性子,加上老师的QQ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在想想当时问的问题真是够傻的,李杰老师也真是够有耐心的,我问了那么多没用的,李杰老师居然一一给我讲解。各方面了解的差不多了之后,开始准备开店了。可货源的这个问题我居然没想到,在李杰老师的指点下,我了解到了一款店宝宝软件。
对当时的我来说,对店宝宝软件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听了李杰老师的介绍之后,我只知道有了这个软件之后,不用我去进价,有人和我购买了商品之后厂家就帮我发货了。有了软件后还不用我手动上架商品,总之特别方便,之后我就直接给李杰老师付款开始了学习的路程。现在想想当时是有多么的冲动,不过我是遇到了李杰老师这样的好人。现在的骗子这么多,万一是其他人,说不准也没有现在的我。
我使用店宝宝软件也有一年多的时间了,用软件之后的感受就是确实方便了很多很多,就拿今年中秋的活动来说,中秋一周,我卖出了2300多件商品,如果没有店宝宝软件的话,我自己进货在发货,这2300个包裹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包完发货,同时还要和客户聊天,这个发货就给我省了大量的时间。另外商品的上架,如果我卖的商品让我自己去拍照,上架,一个商品做完就是一天的时间,拍照还得另找专业的师傅拍,肯定不给免费拍,而店宝宝里都是厂家做好的图片,这又给我省了很多的时间。虽然退货的很少,但难免还是有,退货也是退到厂家,这也给我省了很多时间,总之。我用了店宝宝软件之后,给我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特别方便。当然,刚有一个好的软件还不行,还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来教咱们,如果没有当初李杰老师的耐心指导,是不会有我现在的成绩的,说实话,我对电脑并不懂,就会买东西,看电视。记得当初李杰老师教我,让我发截图,我都不会,李杰老师还说我真是从最基础的学起。当时学习开网店也是很苦的,也有过想要放弃,但在李杰老师的鼓励下,加上其他师姐师兄们的鼓励,我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回头想想,其实开网店并不难,难得是坚持。我认为我这样的人都可以学会,别人更没问题了。我有一个师哥,60多岁的人,做的更好。一直是我的榜样!这个软件我就不给大家介绍了,估计大家对这软件也了解了,现在一般人开店都在用这个。如果大家对软件或是开网店还有哪些不太懂的,大家就让李杰老师给大家讲讲吧。人家是专业做教学的。讲的要比我详细的多。
好了不说了,要休息了。写出来感觉没刚才那么激动了。国庆节后如果有时间和大家在分享我国庆的活动经历,希望能帮更多的新手!
软件创业经历篇二
4月3日,周五。
外头折腾了大半天,回来办公室。
MSN上被告之:某某公司第一笔合作费用的支票已经入帐。
呵呵,主营收入减去直接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盈利了!开始走上真正、健康、持续的盈利之路,规模化则是以后面临的难题。
公司已经成立1年。最初,主要我和屈伟一起鼓捣,后来把顾晓斌拉进来,做产品、找投资,忙乎了2个多月。虽然没有搞到钱,但是跟风投交流的过程中,又学了一些东西,至少商业计划书比2006年写得更有水平,更打动人一些,当然这个过程也学会了做梦,学会了吹牛。
刚开始做建站软件,每个月系统销售个5、6万。产品很快被破解,被盗版以1/5、1/10的价格倾销,市场在短短4、5个月被彻底做得稀巴烂。前不久跟ChinaZ一个编辑聊天,说原来那个东西是你们做的啊,我哥们给破解了……
2008年6、7、8月折腾各种平台上的APPS应用开发,全国人民在欢庆奥运,公司却是水深火热之中。第一个产品,市场已经失败。在校内、51上的APPS挣了2元钱和1300个51币,康盛也来谈过UCH平台上的APPS开发,现在想起来,当时真的差点被忽悠进阴沟,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在别人家的平台上做事,沟通成本太高,得守别人的规矩,不管这个规矩合理不合理。也许这个东西以后有前途,但是小公司折腾不起,首先要自己活到看到光明的那天。把黑暗留给别人,把光明留给自己。
一个简单的道理在说:几万家在微软平台上进行开发的应用程序开发商加起来,都没微软值钱。虽然世界越来越相互依赖,但是不掌握自己命运的事,多半不靠谱。
曾经跟晨兴科技的几个合伙人探讨SNS上的APPS开发前景,两次被提醒:中国的SNS学了点皮毛,APPS更不好说。见过一些风投,聊过一些,有些也是不着四六。对比起来,晨兴科技在风投中还是懂TMT行业,看得比较深。
9月初,除了同事录上的,停止了所有其他平台上APPS开发。
9月中下旬,讨论要不要做独立品牌的WebGame开发、运营。结论:所有脑袋加起来,都完全没有个人收费的产品运营经验,TechWeb和大度咨询做的都是企业生意,还是做企业级软件靠谱一些。网站、咨询、软件,三个业务线相得益彰,可以提供打包服务方案,增强整体服务能力。后来事情的发展也证实的确如此。
9月底,凭借当初做建站软件时候的技术积累,开始做:www.unotice.cn。一套基于搜索的信息监控、分析服务。基于互联网的,标准的SaaS(软件即服务)商业模式,长期合同、月费制。不卖系统,出租服务。
不做不知道,做了总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1、接触到一些以前不大可能接触到的传统行业客户,传统得不能再传统。做互联网,我们看起来最基本、最基础的东西,在他们看来也是很神秘。传统行业客户也没IT类那么挑剔。当然,IT类的会提很多有价值的服务需求出来。
2、一些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等等,出于信息保密、安全的需要,也出于政府采购流程的限制,张嘴非得买系统,甚至系统源码都要拿走,检查。卖还是不卖?
4月3日,周五,很高兴。
山高路远,继续努力……!!
后记:这个过程,很多人做出不懈努力,记得去年国庆节七天,公司几乎都没休息,赶新产品的开发进度。自己人,不用客气。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对红麦软件的产品和策略曾经帮助过,提过不少意见、建议的炳叔、王本锐、李安科、刘鑫智、孔铁山等等表示由衷的感谢!!
广告时段:
公司第2款产品6月底上线,现招聘有经验的产品经理及PHP开发工程师。有SaaS产品或搜索引擎应用设计、开发经验者优先考虑。
软件创业经历篇三
一台电脑如果用来打游戏,那它就仅仅是一台游戏机;一台电脑如果用来写游戏,它就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2008年4月,苹果公司正式开放了它们针对于iPhone的软件开发包。于是以陈煜为主的几个在美国留学工作的中国人希望能够抓住此次机遇,就集合起来成立了盈动团队。当时陈煜已经在手机行业工作了多年,就职于美国的verizon公司,对于美国的手机市场非常的熟悉。
刚开始开发的过程非常枯燥,当时全世界此领域的开发者仅有几百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参考教材,唯一能够参考的资料也仅仅是苹果的软件开发包。从4月到7月,整整三个月时间,团队一直在磕磕碰碰中进行开发。客观来说,苹果的开发环境还是相当友好的,比BREW或者是J2ME要简单很多。但是,相对于PC上的开发苹果的开发环境还是相当复杂的。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当时苹果公司软件开发包的版本每两个星期变化一次,而每次变化之后,开发者都需要用2-3天来进行调试,使程序能够运行。这样就要求团队必须熟非常悉苹果的开发环境,并经常能够作出快速反应。
当时盈动团队共同在开发3个软件项目(一个解谜游戏,一个俄罗斯方块和一个打地鼠游戏)。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一开始要开发3个项目,创业初期集中力量打攻坚战不是更好?这个和手机游戏的特殊性有关。手机游戏通常来说相对于PC游戏都较为简单,因此基本上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一个游戏的开发,增加一个人对于提高效率帮助不大。此外,由于美国法律的原因,游戏完成后还有严格的审批,完成游戏并不一定意味着顺利上线,这一担心果然在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中被验证了。
7月4日是appstore正式上线的日子,在这一天,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一下子都蜂拥而至。7月4日,盈动团队的3个项目上了2个,就如预期的一样,俄罗斯方块的审核没有通过。按照美国的法律,游戏的名称和图片是受保护的,但是游戏的玩法是不受保护的。严格来说,公司可以做一个俄罗斯方块,比如自己命名为“Bricks Master”,这样严格来说并没有侵犯任何版权,但苹果公司为了保护大公司的利益,把所有类似的`游戏都拒绝了。
与此同时,盈动团队的另外两个游戏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进入北美最热的50个游戏中。地鼠游戏的下载量仅在第一个月就达到了2万多次,由此给团队贡献了1.5万美元。另外那个解谜类游戏更加成功,第一个月给团队带来了4万多美元的收入。在以后的开发中,团队又有2款进入全美最流行的100个游戏的前40名, 5款游戏进入了免费游戏的前100名,销量最好的一款射击类游戏曾经排到了第二名,带来了30万美元的丰厚收入。这一纪录保证了盈动团队在当时是最强的iPhone游戏开发公司之一。
事实证明,在一个新的平台开始的时候,只要游戏质量有所保证,小游戏并不比大游戏收入少。在这一阶段,公司面临发展的重要决策--是继续在美国发展还是回国创业。由于在美国iPhone市场上面已经颇有经验,对美国的技术和市场都已经熟悉,公司CEO陈煜经过仔细考虑,还是作出了回国创业的果断决定,努力实现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国内,为自己的家乡吴江的经济转型出一份力的梦想。
回到中国之后,2010年8月,陈煜在市开发区科创园成立了苏州盈动软件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得到了吴江市和开发区的各位领导的关心,在政策上面给了极大的支持,也经常给企业指导工作,使苏州盈动的创业发展得非常顺利。同年,公司CEO陈煜参加了吴江的领军人才评选活动,凭借领先的技术能力,顺利被评为“吴江市2010年科技领军人才”。公司成立后又连获得三笔投资,解决了公司创业初期启动资金的问题。资金问题解决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团队,在创建团队上,公司花费了很多精力。由于此项技术在美国也属于领先的技术,国内尚属萌芽状况。公司花了差不多整整一年的时间进行招聘,也仅建立了一个30多人的团队。由于技术和经验的差距,国内的员工要培训3-6个月才可以有产出,比国外招聘难度增加了很多,但为了与吴江软件业共同发展,公司还是坚持在员工培训上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在各位领导的关心下,公司已经顺利克服了创业初期的困难,进入了一个高速扩张事情。
公司为了招聘合适的员工,多次前往北京、上海、西安等地举办招聘会,公司的员工对于公司的前景也非常看好,很多人愿意放弃上海北京等地的高薪加入公司。当时有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吴江籍技术骨干,公司CEO陈煜与他畅谈吴江的发展,用感情留人,最后他终于答应加入公司,现在那位成了公司3D程序的主管。大多数公司的员工原本都在上海等大城市工作,但是共同创业的理想使大家走到一起。与此,吴江开发区对招聘员工也给了公司极大的政策支持,比如人才公寓、租房补贴、购房补贴、薪酬补贴等等,给公司招聘员工带来了很大的吸引力。
在过去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团队从无到有,员工人数从刚开始的独自一人到现在的36名员工,公司现在可以同时开发3-4个项目,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并且我们已经有能力进行iPhone游戏的开发、iPhone应用软件的开发以及Android游戏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公司的定位“移动互联网的开发”,也是公认的最近5年最有机会的互联网项目。在iPhone游戏中,公司的移动软件事业部已经成功开发了11款iPhone游戏,目前有4款游戏软件已获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其中一款游戏软件已拿到软件产品检测报告书,公司目前正在积极的进行软件产品登记和软件企业认定的申报工作;在iPhone应用软件中,公司已经研发并交付了“TOMOPO”母婴连锁的连锁销售系统、IPAD影楼系统等软件,目前都已经投入了市场应用;与此同时,公司的PC软件事业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完成了公司的信息系统的建设,“上蚂蚁”网站的开发;此外,公司的国内软件事业部目前正在自主研发一款网游,预计需要半年的开发时间。国外软件事业部聘请了爱尔兰人MARK负责运营主管,目前已与日本Creative Studio Index公司建立项目合作关系,日本负责游戏的策划和美术,公司负责程序的编写和调试,双方联合销售,按比例分配。
截止今年年底,苏州盈动希望能够再招聘20名员工,使员工总数达到60人,成为吴江最大的软件公司,从而将盈动软件发展成为一家多平台智能应用软件及增值业务研发公司,从事基于多种设备终端平台的游戏、应用以及增值业务的研发,并力争成为吴江乃至苏州地区的软件领先企业。公司计划在将来的三年,每年以翻倍的速度进行增长,达到每年3000-5000万人民币的产值,也成为吴江高附加值产业的代表,做到附加值基本等于产值。在五年内产值过亿,并且成功上市,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知名的移动互联网开发商。同时能够带动发展一批软件企业,为吴江软件业的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软件创业经历篇四
OFweek电子工程网讯:2003年,正是互联网风起云涌,人人哥伦布事事蒙查查的时代,几个年轻人怀揣大梦想但做着看似没有巨大商业回报的基础软件开发研究,他们打破常规发明创造自主开发出Windows内核调试器Syser Debugger,他们用笨功夫和慢功夫编写了30万行代码,在人类的基础软件开发史上留下永恒记忆。
十年后,这群已经不是那么年轻的年轻人筹划用新鲜的技术构想为Syser Debugger这款世界级产品注入新的生命力,这些举动或许是为了找回当初的梦想,用这样的举动来完成他们的致青春。
对于软件开发者而言,内核调试器是帮助他们洞悉Windows底层源代码,查看Windows内核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它们还能够协助开发者对其所开发的应用程序进行内核调试,以确保应用程序或相关的设备驱动程序与Windows能够实现源代码级的兼容。
内核调试器在基础开发的作用很大,但内核调试器本身的开发是一项相当挑战软件开发者智慧的工作。在Windows平台,除了微软自身所提供的调试工具WinDBG外,一直以来市场上并没有更为方便的同类产品出现。这由于内核调试器的产品研发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且使用者相对窄众,缺乏通用软件的巨大市场空间和商业回报,所以很少有软件供应商进行此项产品的投入与开发。
Compuware的SoftIce曾经是内核调试器中最富盛名的产品。SoftIce最早由Numega公司开发,后因收购被纳入Compuware旗下。相比微软出品的WinDBG,SoftIce最大的改进体现在图形化界面和单机调试两方面。这些改进为软件开发者的内核调试操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不过,在发布了针对Windows 2000的内核调试器版本后,伴随着Compuware在商业世界的由盛转衰,SoftIce这款明星产品也开始陨落。这款世界上曾经最出色的Windows内核调试器从2006年起就处于长期不更新的状态。
SoftIce在那个年代所缔造的辉煌激励着当时的中国开发者。吴岩峰、陈俊豪、马杰是需要被记住的。这几位当年供职瑞星公司的年轻软件工程师,用业余时间成功开发出了图形界面内核调试器Syser Debugger,在这个“基础中的基础”领域做出自己名流千古的产品,真正参与到Windows基础软件开发中。
Syser Debugger,这是目前除微软的WinDbg外唯一仍在维护的Windows内核调试器。它的研发构想萌发于2003年。当时,大学毕业在北京闯荡了几年的吴岩峰加入瑞星公司刚刚一年,刚加入了一个研究性质的技术组。在这里,他遇到了后来的开发合作伙伴陈俊豪。陈俊豪当时还未大学毕业,正在瑞星实习,是一位极富编程天赋的80后。马杰那时正处于在瑞星发展的快车道。几个年轻人都对Windows底层软件开发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内核调试器是一个必备的工具。但在实际使用时,他们发现,现有的内核调试器在某些功能方面仍需完善,操作的便利性也需要提升。出于功能改进和将开发兴趣转变为真实产品的简单想法,他们决定一起开发一出由中国人打造的给世界人用的内核调试器。
“做出中国的SoftIce”是当时他们立下的激荡着青春梦想的目标,同时吴岩峰和陈俊豪也在开发初期就明确了这一目标背后的技术内涵。他们希望仿效SoftIce的设计,开发出一款纯图形界面、且支持单机调试的内核调试器。马杰(前瑞星公司研发总经理、安全宝创始人兼CEO)在回忆Syser Debugger的开发历程时称,只有还原到最初的时间场景之下,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Syser Debugger对于中国基础软件开发的独特意义。
在产品开发刚刚起步的2003年,Windows的统治地位依然稳固,参与Windows基础软件开发是许多程序员的终极梦想。不过在当时,中国的开发者仍旧处在相对封闭的开发氛围之中,与国外的交流有限,相关的开发经验几近于零,可供参考的资料也十分稀缺,而操作系统底层软件的开发本身就拥有非常高的技术门槛。这些都决定了内核调试器的开发是勇敢者才会挑战的任务。
他们在三个月内就完成了这款内核调试器的原型设计。但要把这个简陋的原型丰实起来,需要攻克诸多技术难题。“图形界面开发”是摆在吴岩峰和陈俊豪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一产品设计目标牵涉到复杂的底层技术,以及繁杂的调试操作。在吴岩峰和陈俊豪之前,也曾有中国的软件开发者尝试进行Windows内核调试器的研发,但大都是基于DOS环境进行纯字符界面的开发。清华大学硕士刘涛涛所开发的TR工具软件曾在DOS平台声名鹊起,但却始终未能向图形化界面成功转型。
面对一个看上去有些“遥不可及”的目标,他们迈出了自己的脚步。屏幕上每一次的光标闪现、每一个菜单的打开与关闭,还有每个滚动条的翻转,都要被折算成一行行复杂的代码,还有一次次繁琐的调试操作,这些全部要用业余时间完成。在图形化界面开发陷入困局的阶段,马杰这位当时瑞星技术开发团队的领导者开发出一个跨平台的图形库,大大降低了图形界面开发的复杂性。
在开发初期提供图形库支持后,马杰退出了这款产品的研发。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内,吴岩峰和陈俊豪完成了余下的开发工作。他们按照功能对开发任务进行了细分,最终于2006年以共享软件的形式正式对外发布这款产品。正是因为马杰在项目早期的参与,让这款产品在某种意义上拥有“两个半”作者。这款Windows内核调试器后来被命名为Syser Debugger。吴岩峰说,这款心血之作最终被冠以“Syser”之名,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其系统级软件的属性,同时也是在向基础软件开发群体致敬。
时至今日,Syser Debugger的开发历程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依然是如此激动人心。每当回顾这段长达两年多的开发经历,吴岩峰的脑海里总会闪现出鲜活的画面。为了解决一个反复出现的蓝屏故障,吴岩峰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每天晚上都花费至少两个小时的时间调试代码。经过了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地排查,几乎把所有的代码都注释掉,才最终确定故障是由于多个CPU相互竞争导致调用栈被冲掉所致。只是将两条指令的顺序相互调换之后,这个蓝屏故障就被解决了,但是之前反反复复地排查让吴岩峰多次想到了放弃。
持续不断地开发与改进后,Syser Debugger终于问世,至此吴岩峰和陈俊豪共编写和调试了近30万行代码。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安排,Syser Debugger在2006年正式发布与SoftIce退出市场的时间正好契合。Syser Debugger由此接棒SoftIce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在Windows平台上单机调试驱动开发的系统级调试工具,同时它还是除微软WinDbg外唯一至今仍在维护的Windows内核调试器。
Syser Debugger的成功研发让吴岩峰和陈俊豪跻身顶尖Windows基础软件开发者的行列。在2006年发布之后,这款内核调试器在专业领域迅速赢得认可。尤其是在国际市场,很多国外软件开发商购买这一软件的许可证,并成为其长期客户。更加让吴岩峰和陈俊豪发自内心感到自豪的是,Syser Debugger得到了业内顶级专家的认可。《Windows Internals》(深入解析Windows操作系统)是著名操作系统内核专家Mark Russinovich和David Solomon所撰写的阐述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的经典著作。在这一著作第五版的“内核调试”章节中,把Syser Debugger列为推荐的Windows内核调试工具。这标志着Syser Debugger真正跻身世界级工具软件行列,对于中国的基础软件开发者而言,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但由于内核调试器的用户群相对局限,Syser Debugger长期以来仅在一个相对狭小的领域被专业人士所熟知,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仅限于安全圈。同时,这款明星产品给两位作者所带来的商业回报也并不丰厚。在完成Syser Debugger开发后,吴岩峰和陈俊豪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职业轨迹。
在2006年Syser Debugger发布之时,吴岩峰已经离开瑞星公司,开始了一段短期创业的经历。随后他先后辗转Websense、盛大等公司,目前在阿里巴巴云OS部门从事软件研发工作。从2003年开始研发Syser Debugger至今,吴岩峰在十年间从一个“单打独斗”的技术粉丝蜕变为一位拥有丰富软件开发与管理经验的资深软件工程师。他坦言,做软件开发的初心并未改变,而相比自己在十年前的选择,今天的他更愿意做能够惠及大众的软件,让软件技术服务更多的人。
另一位作者陈俊豪则在Syser Debugger开发期间从大学休学,并且在离开瑞星公司后成为一个“宅”在家里的软件开发者。这位80后至今仍过着每天打游戏、阶段性在家中做些软件开发工作的自由生活。从2008年起,Syser Debugger基本交由吴岩峰进行维护,陈俊豪则在维护着同样是两人合作开发的另一款多媒体格式转换软件。
从2006年发布至今,Syser Debugger一直处在维护之中。不过,这款能够对Windows操作系统进行中立分析的工具软件也有自己的成长困惑。Syser Debugger在32位版本的Windows系统上运行稳定,但随着64位版本Windows的流行,向64位Windows平台的移植成为制约Syser Debugger发展的瓶颈。凭借吴岩峰的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向64位Windows平台移植的庞大工程。除此之外,Syser Debugger还面临着与Windows 8操作系统相互兼容的问题。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Syser Debugger的付费客户主要来自国外,国内的应用状况堪忧。吴岩峰说,除了软件盗版这一常规问题,国内用户对Syser Debugger的使用方向更让人失望。Syser Debugger最初的设计是为了帮助杀毒软件厂商进行软件调试,解决系统兼容性问题,但在国内却被用于游戏外挂、流氓软件的开发。这完全背离了吴岩峰和陈俊豪的产品研发初衷。
虽然技术理想在现实中显得很骨感,但吴岩峰依然坚信Syser Debugger是一款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工具软件。他相信,虽然被某些用户用来释放负能量,但Syser Debugger在专业领域服务专业人群的贡献已经得到证明。
作为Syser Debugger图形界面开发进程中重要的支持者,马杰对这款产品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在当时技术难度高、且商业回报不大的情况下,吴岩峰和陈俊豪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勇气,至今仍令人钦佩。相比当前大量的软件开发者热衷于高商业价值的消费类软件开发,吴岩峰和陈俊豪当初的选择显得尤为可贵。
另外,结合自己多年的安全软件领域从业经验,马杰表示,时至今日,从信息安全的角度,重新回味和审视Syser Debugger的开发历程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自主开发的内核调试器符合国家层面的信息安全要求,同时其所具备的中立性也更加利于软件开发的故障发现。此外,Syser Debugger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人具备参与操作系统底层软件开发的能力,应该有更多的软件开发者在这一领域展开尝试。
目前,马杰组建了一支年轻的技术团队,开启Syser Debugger向64位Windows平台的移植进程。马杰希望,用新鲜的技术构想与热情,为Syser Debugger这款世界级产品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款Windows平台的内核调试器,Syser Debugger能不能完成这次关键的转型?或许只有重新寻回当初的激荡的情感与无畏的勇气,才会真正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