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霞:将苏绣引到北方赚得财缘
2010年7月31日,一个平凡的周末,按照事先的约定,记者辗转来到石家庄市乐模商城4楼50号的“绣中缘”店门前。出乎意料的是,玻璃大门紧闭,记者敲了好一会儿门,这家店面的主人刘玉霞才现身。“我都是关起门来做生意,我觉得要进来的顾客始终都会进来,不进来的顾客强迫也没用。”第一个将江南苏绣引进到北方中原大地并加以创新的刘玉霞这样向记者解释道。
入行:无心插柳
1999年,刘玉霞主动辞去大型国有企业高级管理部门的职位,开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苏绣。“工作千篇一律,而且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要让自己一辈子干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太可怕了,无异于慢性自杀。我得换一种活法。”谈起辞职的理由,刘玉霞至今仍然庆幸自己当初能够勇敢地跳出生活固有的轨迹,从而才有了今天的精彩。
刚开始辞职的那段时间,重复了十几年的生活规律突然被打破,心里难免有一些失落。幸好母亲和丈夫常常安慰她:“既然工作干得不开心,就别做了。随便做点啥都能养活,家里虽然谈不上富裕,但也不至于离了那点工资就无法生活。”正是没有了后顾之忧,刘玉霞才一头扎入了自己感兴趣的苏绣当中去。
刘玉霞生活在一个传统文化浓厚的家庭,家里兄妹6人,她排行老幺。母亲是一个爱美的人,常常给孩子们在衣服上、鞋子上做上一两朵苏绣,一番耳濡目染的熏陶之后,刘玉霞也喜欢上了穿针引线。除了在母亲手把手的教导下做一些苏绣作品,她还买回来大量的相关书籍,学习苏绣最新技法,了解苏绣最新的潮流。
在家里学了一年多,2000年,刘玉霞又南下苏州,找到当地一个比较有名的苏绣大家,拜师学艺。然而人家一看她年近40岁,而且是一个根本不懂苏绣的北方人,断然拒绝了她的请求;刘玉霞没有气馁,主动分析自己的不足,第二次,她带上自己的苏绣作品,并对这个老师谈了自己对苏绣、绘画和艺术的理解。对方觉得她的悟性不错,于是同意收她为徒。
在苏州学习的一年多时间里,刘玉霞对苏绣有了更深的理解。苏绣既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手艺,而且,在苏绣的过程中,自己还能有一些享受、一些成就,还能修身养性。刘玉霞说,艺术都是相通的。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她已经能把绘画、音乐、文学、书法等艺术融入到苏绣这一手工艺术当中去,让观赏者得到美的享受。
在此之前,刘玉霞都只是把苏绣当作一种兴趣,玩玩而已。没想到正是这样的无心插柳,奠定了她日后在这个领域越走越远的基础。
真正促使刘玉霞把苏绣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的,是2003年石家庄市再就业办公室的一个电话。这天上午,石家庄市“4050工程”再就业办公室通知她参加一项小老板创业培训。在为期两个星期的培训里,她眼界大开,开始了解到企业的经营理念、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培训结束的时候,刘玉霞把自己的一幅苏绣作品《红枫》送给就业局的`领导,领导乍一看还以为是摄影作品,等弄明白这是手工苏绣之后,大为惊叹:这样好的作品,为什么不能推向市场呢?
就这样,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刘玉霞决定走出家门,将苏绣作为自己创业的起点。
初创业:困难重重
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刘玉霞在就业局的大院里选了两间房,跟一同参加过再就业培训的就业人员签订了就业协议。刘玉霞对再就业人员传授完苏绣的基本制作手法之后,就发给他们一些原料,由他们带回家加工,由刘玉霞按件支付加工费用,作为再就业者的劳动报酬。
有了产出,刘玉霞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收入。如何将产出变成收入,才是一个初入商海的创业者需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
2004年初,刘玉霞在石家庄市的书画中心租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子作为店面,既作为展示苏绣作品的窗口,又可以进行销售。
然而,刚进创业大潮的刘玉霞,就遇到了重重困难。
第一个冲击来自生产工艺。在行业内,大多都是机绣作业,效率高、出成品快、成本低,一幅苏绣采用手工需要一周左右,而机绣却能在同样的时间里生产出五六十幅作品。刘玉霞说,国外的手工产品都是比较昂贵的,这样才能体现出手工的价值。为了让顾客了解手工的价值,刘玉霞将织机搬到店里,当着顾客的面,一针一线地制作苏绣。这架传统的织机让不少人大开眼界,顾客们既了解了苏绣的制作流程,又见证了这是纯手工作品,于是渐渐地就对苏绣产生了好感。
第二个冲击来自竞争对手。“你一个新来的,凭什么跟人家竞争?”刚进入这个行业,刘玉霞就受到了来自同行的质疑。然而,她有着自己的处世观点:同行不是冤家。当大家都在从事某一行业的时候,必然会优胜劣汰,只有适者、强者才能生存。刘玉霞从来不看别家店的价格标签,从来不去同行的店里转悠。
尽管遇到过不少困难,但刘玉霞坚信手工的就是世界的,一定有市场。
【刘玉霞:将苏绣引到北方赚得财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