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鸽:从自己点滴生活发掘投资
一个又一个文化创意项目,让熊晓鸽成为投资界中对文化企业投入最为深入的一个人。在他看来,“在中国做文化创意产业有很大空间,但投资也需要掌握艺术法则。”
很难想象,这位开着黑色广州本田,用着诺基亚手机的投资人,竟然对如此细腻的文化创意产业频频出手。
2009年,熊晓鸽就开始因个人情节首次“触电”投拍《高考1977》,这也是他自认为得意的一件事,因为这是投资电影产业的第一次试水,尽管不计较回报,但也让他感到回报很不一般。
“在我不短的投资生涯中,这是惟一一次没做任何市场调查、没做任何风险评估的投资。”熊晓鸽坦言,因为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这次投资与金钱无关,与回报无关,它是来自心底的愿望。
此后,这位资本大鳄开始频频涉足电影业,投资张艺谋“鸟巢”版《图兰朵》、投资杂志《时尚》集团、投资创意类公司青蛙设计、投资电影院线保利博纳……
一个又一个文化创意项目,让熊晓鸽成为投资界中对文化企业投入最为深入的一个人。在他看来,“在中国做文化创意产业有很大空间,但投资也需要掌握艺术法则。”
在美国生活的20多年中,他常常在在工作之余,上网专门去查查有什么好的音乐剧,有什么好的餐厅值得品尝,再看看还有什么其他有趣的休闲活动。
而在中国,人们的休闲活动相当有限,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如果能将美国的休闲模式搬到中国,该是多大的“一块蛋糕”。
所以对于文化创意的选择,他更关注三个维度。一是模式,看模式是否有创新之处,是否能满足大众的新鲜感;二是看它的用户体验如何,它的客户愿不愿意再介绍给他的朋友,这是对它口碑最直接的判断;三是品牌,一个项目能否形成一个品牌影响力,就代表它的生命力能否持续延续下去。
在熊晓鸽眼中,文化是一个“to C(面向客户)”的市场,充分的市场导向,只要是大家追求的、喜欢的,就有它的价值。“我们太缺少那种家庭娱乐了。”熊晓鸽认为,在文化消费选择太少的情况下,周末都会变得非常乏味。
似乎可以说,熊晓鸽是从自己的生活,从自己的爱好出发对投资进行发散,所以,在中国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熊晓鸽幸运地遇见了网尚文化总裁兼创始人黎锋,2000年,熊晓鸽投资拍摄了一部名叫《庭院里的女人》的电影。在电影产业不景气的时候,他想找个能干的人帮他把这部电影做起来。
他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黎锋,虽然黎锋未干过电影发行,但他却用卖电脑的那一套,把《庭院里的女人》卖了近千万元的`票房,让熊晓鸽大赚一把。不过电影发行不能积累的问题,让黎锋想到了在网吧做院线。
一个又一个文化创意项目,让熊晓鸽成为投资界中对文化企业投入最为深入的一个人。在他看来,“在中国做文化创意产业有很大空间,但投资也需要掌握艺术法则。”
熊晓鸽影视被黎锋拉到了网吧,看到了中国的网吧竟然和美国有如此大的差别,一个完全娱乐化的场所,让熊晓鸽被黎锋的网吧院线模式所折服。幸运的是,他没有看错,全国2万家网吧植入了黎锋的网吧院线,年营业收入已达2亿元。
这便是文化产业的力量,更是熊晓鸽在点滴生活中发现的投资。
听熊晓鸽唱那首“在路上”的时候,仿佛感觉他并不是一个风险投资家,而是一个创业者,“在路上”很多时候都是创业者的深切体会,他们只有在路上不停的追赶、奔跑,才能将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而熊晓鸽的在路上,意义也许并不一样,兴许是在风险投资的路上,兴许是同创业者绑定在路上,兴许是这两者的混合体。
然而大部分创业者对于熊晓鸽的了解来自于“赢在中国”。“我在‘赢在中国’做了三届评委,那个平台更重要的是将风险投资、创业观念向很多人普及,而且作用也不小。”回想过“赢在中国”的时光,面对清华大学创业者训练营,他又有所顿悟,“从更深的意义上讨论怎样做一个公司,还是需要私下里同更多的创业者,企业家以及教授们沟通。”
面对创业者一双双饥渴的眼睛和奋力对商业模式的解说,熊晓鸽看似很平静,但泛着红晕的脸颊仍旧掩饰不住内心的澎湃,冥冥之中,他相信,像马云这样的创业者,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创业可以改变人生,改变命运。
在熊晓鸽看来,中国的创业者跟美国等国家相比是很幸运的,因为中国很多行业中的公司基本不需要出口,而美国等国家技术型的产业必须依靠出口,而不能依赖于国内市场,微软、苹果等都是这样的公司。
所以,在中国诞生伟大公司的机会更多,其中更为重要的便是创业者的素质。对此,熊晓鸽解释道,首先作为创业者来讲需要知道自己所处的行业面对怎样的市场;其次,要深刻了解自己的项目,比如说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正是他对于互联网的深刻了解和对这个行业的敏感度,才使百度成为了今天的“谷歌”。
【熊晓鸽:从自己点滴生活发掘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