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家大学生合作社步履维艰 创业路在何方

国内首家大学生合作社步履维艰 创业路在何方    中广网北京10月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去年8月27号,国内首家由大学生领办的新农经济合作组织——"遍地红玫瑰合作社"在平阴县正式成立。如今一年多过去了,…

国内首家大学生合作社步履维艰 创业路在何方

    中广网北京10月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去年8月27号,国内首家由大学生领办的新农经济合作组织——"遍地红玫瑰合作社"在平阴县正式成立。如今一年多过去了,当初激情四射的6名大学生何去何从?残酷的现实,让"大学生创业"这个美好的梦想还剩下多少浪漫的色彩?大学生创业,路在何方?

国内首家大学生合作社步履维艰 创业路在何方

卢海峰:合作社从小到大,产品从无到有,也是通过我们的一步步努力,达到现在这个规模。对于自己来说,相对是比较满意的。

对于过去一年的创业经历,26岁的卢海峰给自己打了80分。去年,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的他,没有听从家人的安排,安安稳稳地做一名老师,而是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大学生一起,来到山东平阴,创办"遍地红玫瑰合作社",走上独立创业之路。

卢海峰:合作社发展到140户,面积的话有300亩左右,有四五家厂家现在正在合作。

尽管合作社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去年冬天,合作社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危机。创办者之一的张涛因为种种原因宣布退出合作社,当时又处于玫瑰销售的真空阶段,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大家无事可做,合作社里充满着压抑的气氛。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卢海峰至今语气低沉:

卢海峰:其实那段时间真的挺难熬的。能坚持就坚持,不能坚持也不勉强。

大学生创业者王琳告诉记者,也就是从那次危机开始,他们开始更理性、更长远的思考未来要走的路。

王琳:他的走其实很触动我们,包括我在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考虑过,究竟我们这条路行不行的通?

经过一番深刻的.反思,大学生创业者们决定调整思路,把原定的大目标细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体、更现实的小计划,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宏伟蓝图",把注意力投向了更为实际的生产、销售环节。

《齐鲁周刊》执行主编邱长海认为,这种改变是他们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邱长海:之前接触他们,听到的看到的,更多的是所谓的激情、梦想、使命等等之类的词,一年之后再跟他们接触,听到更多的是盈利模式、连锁加盟、销售业绩等等词汇,也就是说他们学会了务实。

为了打开营销渠道,王琳继续在广州打拼。面对一次次尴尬的闭门羹,一张张不屑一顾的面孔,她以重庆女孩特有的泼辣与韧性,又一次次把自己的名片和产品递了过去。

王琳:人家都说一句话,不打笑脸人。不气馁,再接再厉,做市场,首先把自己营销出去,让人家认可你这个人,才能认可你的产品。这是我人生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

从上世纪末开始,一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时尚潮流席卷中国各高校。许多刚走出校门甚至还在读书的学子们,纷纷放下手中的书本,拿着并不充裕的资金匆匆加入到创业的队伍中来。他们中有成功的例子,但更多的人却为自己的年轻付出代价。据《齐鲁周刊》执行主编邱长海统计,2001年,山东省注册的大学生创业公司超过1000家,但到了2005年,这些公司基本全军覆没。

邱长海:好多人不光是赔了父母、亲友借来的资金,更多是赔了一两年甚至是更多时间的学业。更重要的是赔了十年,甚至一辈子创业的信心。很多的人经历失败之后,纷纷选择了他们认为稳妥的方式,比如考公务员、考研、到公司做职员,大多数是这样。

失败的原因固然千差万别,但"缺乏足够的准备、不适应社会需求"却是他们共性的内容。

邱长海:大学生对政策对社会上的竞争,对生意场上的规则不是很了解。很多学生用象牙塔里那套规则来对付生意场上、社会上这套规则,显然肯定有脱轨,而导致了很多公司纷纷关门。

一方面,无数的大学生创业公司以悲壮的方式前赴后继地纷纷倒下,而另一方面,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被推向社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自主创业似乎又成了很多人唯一的选择。

如何化解这对矛盾?如何帮助那些有激情、有梦想的大学生们尽快找准自己的创业之路?无疑是全社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团省委农村青年工作部部长张涛:他们像一棵小草一样。我觉得政府或者其它组织应该给他们以呵护或者政策上的支持,让他们真正活下去,活好。

【国内首家大学生合作社步履维艰 创业路在何方】

关于作者:aifenlezhuancy

大学生创业-女性创业-创业故事--鹏子项目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