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毕业 大学校园兴起告别经济

临近毕业 大学校园兴起告别经济  大学里的毕业生“摆摊文化”  漫步六月的大学校园,地面上升腾起焦灼的烟尘,空气里弥漫聒噪的气息,在这个属于离别的时节,毕业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毕业照是一定要拍的;散伙饭是一定要吃的;和要好的同学特别…

临近毕业 大学校园兴起告别经济

  大学里的毕业生“摆摊文化”

临近毕业 大学校园兴起告别经济

  漫步六月的大学校园,地面上升腾起焦灼的烟尘,空气里弥漫聒噪的气息,在这个属于离别的时节,毕业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毕业照是一定要拍的;散伙饭是一定要吃的;和要好的同学特别的相聚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样,处理掉一些无关紧要的物品,这就形成了在校园里长久存在的“摆摊文化”。

  我是见过上一届以及上上届的师兄师姐们摆摊的,他们通常会在离校的一周前开始做准备,摆出的物件可谓花样繁多——从日常必备的台灯、小风扇到杂书、字典,还有一些不怎么需要的衣服,看似纷繁杂陈却又井井有条。一般,学校的一两条次干道是他们的地盘,大概傍晚时分就开始“作业”,有些“敬业”的同学会忘记吃饭,这个时候“情侣”会送来食物,或一道大口大口地吃,很像建筑工地上的工人们;或一个幸福地看着对方狼吞虎咽,那种甜蜜的情愫真是难以名状。我问过一些大我的师兄师姐,他们说,卖这些东西不赚钱,有些甚至是倒贴上去的, 凭常识,一台没什么“功能障碍”的录音机不可能三五块钱就能买到,特别是个中某些是松下、索尼这样的名牌。我还听说,一本牛津的高级字典才卖八九块钱,要知道市面价可是接近百来块的。后来一想,之所以如此“贱卖”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摆摊的初衷是清杂,那么价格因素自然不是首要考虑的,卖出去才是至为关键的——试想,一本份量不轻的英文词典携带着该是多么的不便,这对于尽可能“轻装上路”的毕业生来说无疑是种负担,由此,你又会理解那种看上去蛮“豪华”坐上去也不错的伪红木椅会以十来元交手。

  没错,这大概是我从前辈那得知的一点信息或曰经验,这为我和我的同学们“前赴后继”,发扬好“摆摊文化”提供必要的识鉴。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从毕业生手中淘到了一些“宝贝”——公务员考试参考书,毕业论文小夹子,一盏台灯,此外七零八碎的一些小器物。时至今日,我没有去考公务员,书也没有大看,只是小夹子和台灯发挥了一点功效,可见,日常的到底是重要的。再看现在,几乎是同样的地方,同样的环境,下一届的学生又从我们这里选到心仪的产品,至少,普遍的共识是,不能在“性价比”上吃亏。一位从我那购到一本考级词典的学弟对我说,反正便宜,尽管看不太懂,但还是买了,谈好的五元,结账时却少了五毛,他很不好意思,问我可否接受,我当然没道理为区区五毛钱斤斤计较,也就爽快的应允了。邻侧的弟兄怪我心直,理由大致是,本来小东西就赚不到什么钱,你还作出让步,我不太想与之争辩,因为其实,我对此(钱)看得不重。

  有一批人是站在我这个立场上的,还有一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对于价格的坚持让我自叹弗如,比如五块的毯子绝不卖四块,这还好,一张有香烟洞的沙发,硬是不肯低价出手,一来二去,也就没有脱手成功。尽管旁边的朋友多有劝慰,但“雷打不动”的架势终究让他没有卖出去,有时候,我也挺佩服这位仁兄,毕竟当下能“坚持”的人不多,就算这种坚持在某些人眼中是肤浅的、执拗的,但谁也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权利,否则就该倾囊相送了。

  这是两种不同的“做生意”的态度,也代表着两种相悖的价值观,这又不同于硬币的两面,因为还有一种人是可以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妥协的时候妥协的,行为处事并无固定的风格,这种人倒为我所欣赏。尽管有人批评这是一种圆滑的表现,但多元的世界本身就孕育出多元的价值观,如何更巧妙的为人处事未尝不是一种挑战,也颇有难度的。

  后来,基于一定的统计研究,第三种人营利是最多的,我不能说他们一定高人一等,但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有过人之处的。

  这种“摆摊文化”形式上和市场里卖米卖菜的大众行为是没有区分的,而且我认为,一般情况下,学生卖东西是竞争不过菜市场的市民的。但也有例外,比如说,卖书。显然,学生是有知识的一个群体,你让大妈大嫂来介绍《围城》、介绍《沙漏》是说不通的,而且,书籍的东东怎么看都和瓜果蔬菜一类截然不同,这种时候,读书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摆摊”的人每年在换,但“摆摊”的理念却未得到实质的革新。尽管每一届的毕业生从个体上说是不同的,但普遍意义上而言,不管是泡在图书馆还是“游戏人生”馄饨度日的,哪一届都有,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而且,虽然“摆摊”的目的分为若干种,赚钱、消遣、为赚钱而赚钱、为消遣而消遣……但比较为人所接受的观点是,大家就是图个乐子,体味一把卖东西吆喝的感觉。

【临近毕业 大学校园兴起告别经济】

关于作者:aifenlezhuancy

大学生创业-女性创业-创业故事--鹏子项目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