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更需高校“授之以渔”
从去年热映电影《中国合伙人》燃起的创业梦想火花,到央视《中国创业榜样》栏目“无创业,不大学”的口号激起的青春热血,大学生创业,成了这个毕业季的热门话题。
在校创业场地遇难,需学校为梦想“增砖添瓦”
“在校创业,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场地问题”在采访中,南昌一家高校的大学生创业者翟旭阳告诉记者。大学期间,他经营过不同类型的网店、健身房,进行过很多次的创业尝试。在创业过程中,小翟最头疼的就是场地。“健身器械的投入并不高,大概5000元左右就可以置办简单的器械,可学校商业房的年租金就达到了 8万元,成本一下子就高了很多”。无奈之下,他只好暂时借用社团活动的办公用地,再后来不得不转移到一间空置的.寝室,生意自然越来越冷清。小翟介绍说,他在大学创业期间主要盈利的是网店,因为不存在场地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解决大学生创业的场地问题,石家庄经济学院特别设立了创业孵化园。据介绍,这个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的创业孵化园占据了校园内一座楼的三层,学生项目需要通过层层选拔来获取入驻资格,这也等于是学校为创业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团队竞争力把关。入驻企业入驻后还需每月向学校上交月盈利报表,这种“保育员”+“监督员”的身份,对于大学生创业的规范化运营有很大帮助。
然而记者在省内多家高校采访时却发现,多数学生不知道学校是否设有创业基地。解决大学生创业“场地难”问题,学校的服务还需更到位。
校外创业问题复杂,创业指导应更重“实战”
从校园创业到校外创业,经历过不同的创业尝试,如今在校大学生小翟已经是一家经营咖啡贸易的公司老板了。当记者问及在校内创业和校外创业的最大不同时,小翟做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在校内创业就像是在驾校的练车场开车,校外创业才是真正的上路,会有更多的突发情况,会有红绿灯、行人,需要注意的东西更多。”
有别于“敢爱敢做勇敢闯一闯”的在校内创业,校外创业更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和责任。一家大学生创业个体户“寻香小吃店”的老板张佳文告诉记者,自己在校期间创业也都是“实战”创业,从大一做培训到现在大三开小吃店,他都是在和社会实实在在地打交道。“校外创业能积累更多的经验,以后毕业找工作,有过这么一份实干的经历,肯定更受认可。也能积累一定的资金,算是为以后攒本钱吧。”已经有了开一家空气净化器销售公司想法的张佳文说起自己的校外创业来干劲儿十足。
那么高校在创业指导中又更应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们采访了石家庄经济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朱燕空院长。朱院长认为,在校内创业与校外创业在创新、团队、运营模式等反面存在很多共性。创业指导应该侧重让创业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运营的本质。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学院设有专门的合作中心,通过与社会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尝试承担企业的外包项目,在实践中了解创业规律。
大学生创业应直面挫折,高校正确引导以“致青春”
大学生身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儿难能可贵,但创业并非一帆风顺,敢闯敢拼就要敢面对失败。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这些大学生创业者健康成长呢?“应当去容忍失败,或者说是赞美失败”,朱院长在采访中多次强调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社会和高校应当营造一种赞美失败的文化氛围,创业更应作为一种素质培养。“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去验证点子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领悟创业的内涵。”朱院长鼓励创业大学生在创业中更加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学会承担风险,在付诸行动中探索创业规律,正确面对挫折。
【大学生创业,更需高校“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