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建:15岁时挖煤梦想拿诺贝尔奖
刘迎建有过拿诺贝尔看似痴心的美梦,也有过只想考大学简单明了的梦,还有作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梦。梦虽各异,但实现的手段却都相同——始终坚持。
作为一手打造了“汉王帝国”的创始人——刘迎建,似乎和“8”总是很有缘,1968年入伍,1978年考上大学,1988年因为科研在中科院获得院长奖学金,1998年成立汉王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10月,在与“神七”一块升空后,汉王电纸书正式在市场上推出,并开创了一个全新产业的崛起。
正是他和他的汉王科技,开创了一个汉字手写识别的时代,改变了数亿中国人的IT生活。这位“中国乔布斯”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和创业感慨?在此为您展现一个真实的刘迎建。
“不务正业”的梦想
和刘迎建的聊天是从一个普通的甚至略有俗气的话题开始的——梦想。
几乎在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会出现。“我年轻时候也有过梦想和抱负,甚至想拿诺贝尔奖。由于历史原因学业中断,我的诺贝尔梦想破灭了。”刘迎建的第一个梦就这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离去。
1968年,已经入伍的刘迎建在总参谋部当了一名通信兵,几年后,上大学却成为他的第二个梦想,他买来初中、高中教材没日没夜地开始了自习生活。随之而来的是多数人对他的不理解,甚至是反对,一些人给他扣上了“不务正业”、“有野心”的帽子。不过,上大学的梦想成为他前进的支点,伴随他熬过了这段尴尬时期。1978年已经25岁的他赶上了高考年龄限制的末班车,走进了培养军事通信技术与指挥自动化工程技术人才的最高学府。
也许人的成长就是这样。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部队无意间被分配作为通信兵和密码打交道;大学时,学习的.方向是汉字编码输入。这些为他日后从事手写识别研究打下了基础。但是现实却又是那么残酷,“当时许多人都在研究手写识别的可能,它的门槛看起来不高,不过操作起来并不容易,从大三开始一直到毕业,我也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刘迎建说道。
毕业后,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一心希望能从事研究手写识别方向的刘迎建还是不能如愿。他被分配到总参通讯部第一总站,担任助理工程师,同他感兴趣的研究无关。“我是连队一个助理工程师,自己独立做技术开发的机会非常渺茫,我没有分配到任何项目。”回忆起曾经,刘迎建感慨道。
痴心的创业梦想
只要怀揣梦想,又怎么能阻挡追求梦想的心?刘迎建在业余时间自己做起了研究。两年,7个项目,《手键信号分析系统》、《报务模拟训练系统》不但获了奖还立了功,并为他今后从事一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迎建给总参通讯部科技处打报告,希望从事“联机手写汉字识别装置”研究,这开始了他科研的正式起步,部队给予的2万元经费和两台计算机是他最初的研究家当。由于涉及巨大的数据计算,部队甚至抽调了一个排的战士帮助他进行汉字写法收集、分类以及识别率测试。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从硬件研发开始,手写板、笔迹识别软件等配套构想一个个变为现实。“联机手写汉字识别在线装置”在1986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套系统不仅以每套2600元的价格在市场上销售,也让刘迎建成为了中科院破格录取的在职博士研究生。
从1988年到1992年,刘迎建并没有止步于现有成绩。而是在技术上再接再厉,先后提出了笔段排序法,解决了笔顺不限识别问题、“笔段-笔划-字根-整字”4层模型,提出语义句法模式识别与神经网络相结合、数字驱动与概念驱动相结合的识别理论及识别系统,先后获得中科院首届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在“863全国汉字识别、语音识别评测会”更是获得了三个第一名。